EPISODES
  • 如何以及哪裡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

    常年期第九周

    星期四

    詠128:1-5

    《聖詠》第128篇以這樣一句話開始:「敬畏上主的人是有福的」,「有福」這個詞在我們如今的翻譯中經常被譯為「快樂」。那什麼才讓我們感到快樂呢?在這個世界上,快樂常常與物質財富和慾望的實現聯繫在一起,但這種快樂不會持續太久。我們聽說很多富有的和成功的人都不快樂。這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金錢、權力和名譽並不能滿足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我們是為了一段關係而受造的,除非我們建立一段真誠而持久的關係,否則我們不可能快樂。這樣的關係有兩個方面:與上主和與另一個人。沒有比教會更好的地方去體驗這段關係——因為教會是那些相信基督的人的團體。

    聖詠128篇常用來祝福那些來到耶路撒冷敬拜上主的新婚夫婦,教會在婚姻聖事的禮式中使用這節經文。這是為什麼呢?神父們從一開始,就將這篇聖詠解讀為基督和他的新娘——教會之間關係的比喻。基督告訴我們什麼是「敬畏」天父。正如詩人所說,跟隨上主的道路或服從上主的旨意。耶穌為遵行天父的旨意而來,為拯救我們而死在十字架上時,從他被刺的肋旁,產生了一個美麗的新娘——教會。

    現在讓我問你們幾個問題。當你們想到教會時,你們會想到什麼?是一座建築物還是一群人?你們把教會與什麼聯繫在一起?一次無聊的服務?一個歸屬的地方?事實上,教會是活的殿宇,是基督的身體,是用活石建造的,這活石是那些相信基督並充滿愛的聖神的人。正是在這裡,在這個基督徒的團體里,我們與上主和其他人建立了聯繫。教會是天主子女的家庭,教會是多結果實的葡萄樹,透過宣講福音和愛德的行為,向世界伸展,結出許多的果實。

    在宏觀意義中,「有福」這個詞意味著滿足和喜樂。要過有意義和充實的生活,你不需要是富有、出名或有權,但你必須與耶穌和其他基督徒建立關係。而教會就是這種關係發生的場所。在教會內,在基督中,在基督內的弟兄姊妹中,我們可以體驗到真正的幸福。

    4m | Jun 7, 2023
  • 上主,請教導我你的道路

    常年期第九周

    星期三

    詠25:2-5ab, 6 and 7bc, 8-9

    在多俾亞傳中,有兩個人向上主祈禱。一個是雙目失明,悲傷至極的老多俾亞,另一個是辣古耳的女兒撒辣,因她父親的一個使女對她說了辱罵的話而感到憂傷。他們仰面舉目上主,全心禱求上主。他們的生命變得如此悲慘,以至於兩人都在求死(見多3)。

    聖詠25篇的核心是上主的道路(見詠25:4,8-9)。生活需要我們做出選擇:從選擇吃什麼穿什麼,到選擇在哪裡學習或工作,與誰結婚,是要家庭還是只養寵物而不養孩子,到擁抱哪種生活方式。問題是沒有任何學校教導我們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我還聽到許多人——無論老少——分享他們在生命中做出的錯誤選擇。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應該把詩人的祈禱當作自己的祈禱:「上主,求你使我認識你的法度,並求你教訓我履行你的道路。還求你教訓我;引我進入真理之路,我終日仰望你,因你是救我的天主。」(詠25:4-5)。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說過:「要是我們能有兩次生命就好了:第一次可以犯錯誤,第二次可以從中獲益。」但是,我們只有一次生命,這是一個挑戰:如何把我們的生命變成我們滿意的東西?詩人再次將我們指向上主。我們常常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搞砸了自己的生活。我們中的一些人,比如老多俾亞和撒辣,覺得生命如此悲慘,以至於死亡看起來更有吸引力。但是,與我們大多數人不同的是,老多俾亞和撒辣轉向了上主。他們相信今天詩人告訴我們的:上主常領迷途者歸回正路,引導謙卑者遵守正義,(見詠25:8-9)。

    聖經說人生有兩條路:一條是義人的路,一條是惡人的路。第一條路狹窄而艱難,很少有人選擇;第二條路是寬闊的,看起來令人愉快,而且擠滿了人。第一條路導入生命,後一條路導入死亡。在中國,到處都是人,所以很多中國人都期盼著離開人群,在一個人跡罕至的美景中度過時光。生活的現實使我們的一位天主教徒相信了基督。當她聽著耶穌關於寬窄道路的教導時,她在腦海中描繪了一條滿是汽車的高速公路和一條兩邊長滿綠樹的鄉村道路。對她來說,對基督的信仰就像那條鄉村的路,邀請她走上這條路,在她的生命中找到安息。她就這麼做了。

    上主沒有讓老多俾亞和撒辣死。相反,他派大天使辣法耳來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你們呢?你們如何看待你們的生命?你們走在正確的、由上主教導的道路上嗎?我祈禱我們都選擇上主的道路,充分利用我們的生命。

    4m | Jun 6, 2023
  • 信靠上主的心。

    常年期第九周

    星期二

    詠112:1-2, 7-8, 9

    在我們昨天對聖詠112篇的反思中,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對主的敬畏上。今天,讓我們默想一下一顆信靠主的心。詩人告訴我們,一個義人的心是堅定不移的,是信靠主的。在中美洲有一個部落,他們用一個問題來問候對方:"今天你的心如何?" 

    那麼,你的心是怎樣的?堅定不移還是疑慮重重?平靜還是充滿了憂慮和焦慮?

    根據聖經,心是我們思想和意圖的來源,它導致了邪惡或善良的行動。箴言書中說,我們應該"在一切之上,你要謹守你的心,因為命是由此而生"(箴4:23)。不幸的是,《聖經》並不看好人的心。在《創世紀》中,在洪水之前和之後,主指出"人心天天所思念的無非是邪惡"(創6:5;8:21)。人類的歷史證實了上主對我們心靈狀況的診斷。如果我們是誠實的,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對邪惡的傾向比對善良的傾向更強烈。聖保祿說,我們經常做我們恨的事,而不是做正確的事(見羅7:15)。那麼,我們的心如何能被改變呢?只有靠上主的恩寵。

    英文啓發視頻課程包括一位曾因兩次謀殺未遂被判刑的人 - Shane Taylor - 

    見證的話。他在監獄里參加啓發課程時,有一天他說出了下面這個祈禱:"上主,如果你是真實的,請進入我的生活,因為我恨我自己「。他的心立刻得到了改變。現在他是一個丈夫與四個孩子的父親,晚上和他們一起讀聖經。他還參與了監獄事工,幫助其他囚犯體驗上主的轉變之恩。

    聖經中有一個關於上主與我們之間的新約的承諾,它將改變我們的心:「我要將我的法律放在他們的肺腑里,寫在他們的心頭上」(見耶31:31-34)。這個約已經在耶穌基督身上實現了。聖保祿說,任何相信基督並接受洗禮的人都成為一個新人。"舊的已經過去,看,都成了新的!」 

    (格後5:17)。這樣的人成為上主的活殿,上主的神住在他們裡面。因著上主的恩寵,我們成為義人(見羅3:23-24),並能信靠主。

    義人的「心志堅強「,仰賴上主(詠112:7)。信賴發生在密切的關係中。我們信賴我們的父母、朋友和老師,因為我們瞭解他們,而且他們已經證明自己是可靠的。這也適用於上主,但例外的是,上主比任何人都更值得信賴。我們在與上主的密切關係中越是瞭解他,我們就越是瞭解活著的耶穌,我們就越是信賴他,知道他永遠不會讓我們失望,他對我們的愛是牢不可破的。

    4m | Jun 5, 2023
  • 凡敬畏上主的人,真是有福!

    常年期第八周

    星期一

    紀念聖波尼法爵主教殉道

    聖詠112:1b-2, 3b-6

    「你不害怕天主嗎?」我母親問道。這是我又一次行為不端,讓她氣憤不已。無論多麼次,她訓斥我,或者告訴我這樣做會適得其反,我都不聽。那時候的我敬畏上主嗎?我認為沒有。但是,那天我母親所說的話,讓我停下來思考。「你敬畏上主嗎?」「敬畏上主」是什麼意思呢?

    聖詠作者一開始就說:「凡敬畏上主的人,真是有福」(詠112:1)。一般來說,對上主的敬畏是指對天主的一種崇敬的態度。祂創造了這個廣袤的宇宙,並為其注入了生命。但是,這種敬畏與我們面對危險人物或處境時所產生的自然畏懼不同。聖詠第34篇指出,這種敬畏必須由接受教導而習得(參閱詠34:12)。依撒意亞先知指出,敬畏是聖神的禮物之一(參閱依11:2)。因此,凡敬畏上主的人,聽祂的話,並遵守祂的誡命。

    敬畏上主的人中最好的例子,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祂的整個生命都以遵行天父的旨意為中心。在有名的耶路撒冷事件中,作為一個12歲的男孩,祂告訴祂的母親和聖若瑟,祂必須為祂父親的事服務(參閱路2:49)。然後是,祂對聚集在納匝肋猶太會堂的眾人宣稱,祂來不是為執行祂自己的旨意,而是為執行父的旨意(參閱若6:38)。「執行父的旨意」作用於耶穌的整個生命。祂對瑪利亞和若瑟的順從,祂在曠野中接受試探,祂宣講天主的國,以及與之相關的所有奇跡,都是對天主旨意的服從。最典型的,是我們由祂在革則瑪尼莊園的祈禱所得知的,祂服從天主的旨意,擁抱了十字架。

    「凡敬畏上主的人,真是有福!」。評註者們指出,由希伯來語翻譯而來的「有福」,它其中的一個含義是指能給人以成全的圓滿的生活方式。只有耶穌的生活方式才稱得上是真正圓滿的生活方式。耶穌服從天父的旨意,消滅了死亡,把我們從罪的奴役中拯救出來,並向我們啓示了圓滿的生命。如果我們想成為有福的,我們就必須效法耶穌。天父的旨意也應該成為我們的食物(參閱若4:34),成為我們生命的指南。「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瑪7:21)

    那麼,天父的旨意是什麼呢?就是把耶穌基督的福音傳給每個人。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言行,都應向全世界宣告:天主是愛,祂希望每個人都能得救,並且都能認識祂的愛子耶穌基督。

    4m | Jun 4, 2023
  • 因父、子及聖神的名

    天主聖三節

    出34:4b-6、8-9;達3:52-55;格後13:11-13;若3:16-18

    聖額我略·納祥教導說:「舊約清楚地宣示父,而較隱暗地提及子。新約則彰顯子,只隱約地使人看到聖神的天主性。如今,聖神在我們內居住,使我們對祂有更清楚的認識。」(《天主教教理》684)。今日的聖道禮儀以類似的方式,向我們揭示三位一體的奧跡。《出谷紀》彰顯天主父(出34:6)),《若望福音》揭示天主子(若3:16-17),而宗徒書信借著聖神的啓示,完整地彰顯了天主的奧跡(格後13:13)。

    「上主、上主,是慈悲寬仁的天主,緩於發怒,富於慈愛忠誠。」(出34:6)這是梅瑟五書中最重要的經文之一,梅瑟親身經驗了天主赦免人民崇拜偶像的罪(出32-33章)。這句經文,曾被數位先知在他們呼籲人民悔改的話語中談及(米7:18;岳2:13),也被聖詠作者在祈禱中使用(詠86:5,103:8,145:8)。正因意識到天主的慈悲,以色列民得以度過歷史中的艱難時刻,他們相信天主的憤怒只是暫時的,而祂的慈愛卻永遠常存(詠30:6)。只要以色列民族為自己的罪過悔改,就足以經驗天主的寬恕。當然,天主的慈悲不限於以色列民族,而是延伸到整個世界(納4:10-11)。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若3:16)在舊約,天父的慈愛戰勝了選民的罪過;在新約,天主的慈愛戰勝了世界的罪過(若1:29)。在舊約,梅瑟準備好為以色列民犧牲自己的性命(出32:32);在新約,天主子借著死在十字架上作了贖罪祭,不但贖我們的罪,也贖全世界的罪(若一2:2)。耶穌是天主的愛成了血肉(若一4:8)。通過彰顯天主子,新約啓示了天主多麼愛我們。父給了我們祂最好的——祂的愛子。

    「聖神的共融」(格後2:13)。當梅瑟第一次到達西乃山時,他看見燃燒著的荊棘叢,聽見天主的聲音從荊棘叢中對他說話(出3:1-4)。從這裡教父們已經能睹見那隱藏的三位一體的奧秘:說話的是天主父,所說的話是天主子,火象徵天主聖神。荊棘叢是無染原罪聖母瑪利亞的象徵。路加在描述天使報喜的場景時談及了聖神、至高者的能力,和那即將誕生的嬰孩(路1:35)。

    「主耶穌基督的恩寵」是救贖的恩寵,源自基督的十字架。「天主的愛」,從《創世紀》到《默示錄》,從亞當到基督,在天主的拯救計劃中得以體現。「聖神的共融」(格後13:13)指出,通過聖神的恩賜,所有的基督信徒都成了天主的義子義女。

    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與天主聖三的共融關係是最為重要的。每個基督徒都該捫心自問:如何在此世活出天父子女的身份(若一3:2),如何活出基督門徒的身份(瑪10:24),如何成為聖神的「聲音」(瑪10:20)。

    5m | Jun 3, 2023
  • 獨一無二的書

    常年期第八周

    星期六

    聖嘉祿·盧安江等殉道紀念

    詠 19:8-11

    聖詠第19篇以宣告上主的偉大開始(見詠19:2-7),然後,它轉向贊頌上主的恩賜:梅瑟五書-上主的教導。梅瑟五書以天主創造萬有的故事開始(創1-2),以上主的子民即將進入應許之地結束(申32:49)。最後,我們聽到梅瑟強有力的宣告:「「你們應把我今日警告你們的一切話記在心內,好吩咐你們的子孫,謹守遵行這法律上的一切話。因為這為你們不是空洞的話,而是關係你們的生命;由於遵守這話,你們纔能在過約但河後所要佔領的地上,長久居留。」」(申32:46-47)。

    詩人說,上主的法律能暢快人靈。什麼能讓你們快樂呢?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一天中最快樂、最神清氣爽的時刻是晚上。當我準備睡覺的時候,媽媽坐在我身邊,給我讀一些關於冒險和友情的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正義總是戰勝了邪惡。當我學會如何閱讀時,我給自己辦了一張圖書證,讀那些吸引我的書。閱讀總是給我的生活帶來快樂。那麼什麼能讓你們快樂呢?

    聖經也可以比作是一個蘊含不同書籍的圖書館。有梅瑟五書,前五卷被認為是梅瑟寫的;有些歷史書描述了佔領應許之地,建立君主制,以及後來失掉了應許之地。有預言書警告人們上主的審判,召叫他們悔改,也鼓勵他們相信上主,因為祂的愛是永遠長存的。有智慧的書教導我們如何服從上主而生活,有聖詠教導我們如何祈禱。當我們進入新約,我們會遇到耶穌基督的故事,從他奇妙地降生到他更令人驚嘆地復活和升天。然後是初期教會的故事,接著是宗徒書信。最後,聖經的最後一卷書向我們揭示了天上的禮儀和上主所造的萬有的未來。

    1776年,法國哲學家伏爾泰(1694-1778)預言:「從我的時代起的100年後,世上將不會再有聖經,除了那被古玩愛好者所閱讀的聖經。」歷史證明他錯了。《聖經》一直是最暢銷的書,它使人轉變的力量令人難以置信。為什麼會這樣呢?

    《聖經》不同於其他任何一本書。雖然是由不同的作者寫的,但它是天主默感所寫的(見弟後3:16)。這就是它的獨特之處。我們知道無數人通過聽或讀聖經而發生改變的故事。正如詩人所說,這本書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喜樂,使他們的靈魂煥然一新,傳授了智慧,啓發了他們對生活的理解。你們呢?你們讀過聖經嗎?不只是一部分,而是全部?你們認為它與你們的生活有關嗎?願這本由天主默感所寫的書也能給你的生活帶來喜樂、智慧和指引。

    5m | Jun 2, 2023
  • 天主喜愛自己的百姓

    常年期第八周

    星期五

    詠 149:1b-2, 3-4, 5-6a and 9b

    我們許多人對天主的印象是一個嚴厲的掌管者,他更關注我們的罪過,而不是我們的幸福。但這是對天主的諷刺。我們信仰的主要信息是:天主就是愛(若一4:8),今天,詩人告訴我們:上主喜愛祂的百姓(見詠149:4)。

    我們常說天主的愛是無條件的愛,是不需要掙得的愛。這種愛就像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依撒意亞先知將天主的愛比作母親對她子女的愛(依49:15),耶穌在浪子的比喻中,將天主的愛比作父親對兒子的愛(路15:11:32)。子女不需要去贏得父母的愛——子女被愛僅僅因為他們是父母的孩子。在耶肋米亞先知書中,我們聽到上主這段優美的話:「我愛你,我永遠愛你」(耶31:3)。

    當我們把生活搞砸了會發生什麼?天主還會愛我們嗎?詩人說天主喜愛他的百姓,他知道天主的百姓並不完美。他知道救恩史揭示了我們傾向於偏離天主的道路。然而這個事實並沒有使天主廢除對我們的愛。耶穌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坐席,並說他來召叫罪人成義,證實了這一事實(見谷2:13-17)。天主的愛是要把我們從罪人變成聖人。

    正是關於天主對我們無條件的愛的基督信息吸引了這麼多人歸向基督。我們就像那些稅吏和罪人一樣,喜歡到耶穌面前來,聽他講迷失的羊、丟失的銀幣和浪子的故事。我們知道我們把生活搞得一團糟,行為不端,而且經常在錯誤的地方結束。我們中的一些人認為一切都失去了,我們永遠無法擺脫這種混亂。然而我們聽到耶穌愛我們,為我們犧牲了自己,希望溫暖了我們的心。然後我們中的一些人熱切地祈禱:「主啊,如果這是真的,請來到我的生命中,把我變成你希望我成為的人。」

    聖保祿的一句話總是讓我感到驚奇:「因為我們是天主的化工。是在基督耶穌內受造的」(弗2:10)。有沒有人告訴過你,你是天主的化工?在聖經的開頭,我們讀到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造了我們,這讓他非常高興。但是,我們犯了罪,失掉了天主的光榮(見羅3:23),所以天主在基督內重新造了我們。此外,當我們繼續讀聖保祿的話時,我們聽到天主甚至為我們預備了我們應該行的善工:我們是在基督耶穌內受造的,「為行天主所預備的各種善工」(弗2:10)。這就是天主多麼愛我們,多麼喜愛我們。

    4m | Jun 1, 2023
  • 上主的話

    常年期第八周

    星期四

    聖猶思定殉道慶日

    詠33:2-9

    我們都知道語言的力量。1945年8月,哈里·杜魯門下令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事就這樣發生了。1950年11月1日,教宗碧岳十二世定義了聖母肉身和靈魂升天的教義,我們也這樣相信了。1966年6月8日,在我的受洗中,我被命名為伯多祿·克里斯托弗,這就是我的名字。我們的言語可以成就或毀滅,可以宣告或廢除某些東西。那上主的話呢?

    在《創世紀》中,我們讀到上主通過言語創造了宇宙。上主的話是如此的有力量,它帶來了祂所說的:光、天空、土地和植物、太陽、月亮和星星、魚和鳥、陸地上的動物和人類(見創世記1)。所以,讓我們今天反省一下上主的話,正如詩人所說,「因天主的一句話,諸天造成」。

    這裡使用的希伯來詞是「dabar」,意思是單詞、言語、命令或事物。在這種情況下,它通常被翻譯為「法令」。上主被描繪成一個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他一出命,創造就成為現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我們的話和上主的話之間的區別。雖然我們的領導人、國王、總統或首相的法令很有分量,但它們不能無中生有。此外,上主可以輕易地廢除我們領袖的法令。

    希伯來語中的「dabar」被翻譯成希臘語中的「logos」。因此,我們在舊約的古希臘語譯本中讀到,上主的「聖言」創造了諸天(見詠33:6)。但是,「logos」這個詞在新約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如我們在若望福音中讀到的,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見若1:1,14)。在這種情況下,「聖言」指的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一切都是藉著他,並且是為了他而受造的(見哥1:15-16)。從起初已有的聖言成了血肉,我們知道他就是耶穌基督。

    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上主的話」這個短語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人所說的「上主的話是正直的」(詠33:4)。通過耶穌基督,上主向我們講述了他對人類和整個受造物的愛和信實的關懷。

    3m | May 31, 2023
  • 天主來拯救我們

    常年期第八周

    星期三

    萬福瑪麗亞拜訪伊莎伯爾

    讀經: 路1:39-56

    艾因卡陵村傳統上與匝加利亞和伊莎伯爾的家聯繫在一起,離耶路撒冷只有8公里的路程,,但是從納匝肋到艾因卡陵有140公里遠,瑪麗亞的了不起的話語:「願你的話在我身上成就」(路1:38)開闢了聖言成為血肉的道路(若1:14)。但是,在天使離開之後,她獨自留下,她該如何是好呢?天使的話:「且看,你的親戚伊莎伯爾,她雖在年老,卻懷了男胎,本月已六個月了,她原是素稱不生育的,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路1:36-38)

    隨著她使命的開始,她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她渴望找個人談談,而且她表姐也經歷了天主的神秘干預,是可以交心的最佳人選。我們不知道瑪麗亞是怎麼來到艾因卡陵的,也不知道她花了多長時間才到了伊莎伯爾家,我們只知道她急忙起身去了那裡。

    進屋後,瑪麗亞用「平安 – shalom平安」向伊莎伯爾請安,因為她腹中的胎兒就是「平安」(米5:5)。這問候帶來不同尋常的反響,伊莎伯爾的胎兒在腹中歡喜踴躍,在聖神的啓示下,伊莎伯爾認出瑪麗亞是和她的胎兒一起來的,而這個孩子是她的主。

    最後,她驚訝於聖母瑪麗亞的深邃信賴,稱她為有福的。(路1:45)

    瑪麗亞在伊莎伯爾家中唱出的謝主曲宣告了對天主信實的信賴以及對救恩歷史的總結。上主因祂在祂子民中行「偉大的事」而被認識,祂創造了宇宙,從列國中揀選以色列,從埃及人的手中拯救他們。如今,祂在瑪麗亞的生命中做了偉大的事情,祂揀選祂成為世界救主,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母親,從而應驗了創世紀3:15天主關於女人後裔要踏碎蛇的頭顱的許諾。這樣,天主也滿全了對亞巴郎的應許,地上萬民要因他的後裔而蒙祝福(創22:18)

    年老的伊莎伯爾代表舊約,年輕的瑪麗亞代表新約,伊莎伯爾的兒子將是舊約的最後一位先知,而瑪麗亞的兒子將建立新約,通過把她的兒子帶給伊莎伯爾,瑪麗亞實現了舊約的期待和全人類的希望,天主親自來拯救我們。

    4m | May 30, 2023
  • 旨在我們悔改的告誡

    常年期第八周

    星期二

    詠50:5-6, 7-8, 14 and 23

    與大多數聖詠不同,聖詠50篇不是寫給上主的,而是來自上主的勸誡。他對以色列中那些獻祭,承認上主盟約,卻違背上主誡命的人說話。上主不會容忍這樣的行為。引用撒慕爾對撒烏耳說的話:「聽命勝於祭獻,服從勝過綿羊的肥油脂」(撒上15:22)。

    詩人勸誡說,這樣的生命將走向滅亡。上主不會容忍他的信徒虛偽。忘記天主的人們!你們要徹底覺悟,免得我撕裂你們時,沒有人來搶救(詠50:22)。那些只聽上主的話而不採取行動的人就像在砂土上建造房屋。「雨淋,水衝,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就坍塌了,且坍塌的很慘」(瑪7:26-27)。

    詩人把上主描繪成審判者,我們宣告耶穌基督將要來審判生者和死者。在《聖詠》第50篇中,上主將為他的子民作證,在最後審判的比喻中,光榮的基督要來審判世界各國。我們的現世生活是一個決定的時期,最終以死亡結束。天主教教理教導說:「死亡是人生旅程的終結,人生是自由抉擇的時期:接受或拒絕天主在基督內顯示的慈恩」(天主教教理,1021)。

    上主在聖詠50篇的告誡是旨在我們的悔改,這種悔改可以發生在生命的任何時刻。就像主葡萄園裡那只工作了一個時辰的工人,我們可以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回到基督那裡。或者像那個右盜一樣,即使在我們死的那一刻,我們也可以懺悔我們的罪。但我們不應拖延這一決定。我們越早歸向主,按照福音的價值標準生活,我們悔改所結的果實就越多。

    從一開始,天主教就被稱為愛的宗教,基督徒以行善的行為為標誌。對聖保祿來說,愛超過任何屬靈的恩賜(見格前12:31),偉大的西班牙神秘主義者和教會聖師,聖十字若望說:「在生命的黃昏,我們的愛將被審判」。讓愛成為我們生命的標誌,讓世界知道上主就是愛。

    3m | May 29, 2023
  • 關於榮福童貞瑪利亞的光榮事跡

    常年期第八周

    星期一

    教會之母榮福童貞瑪利亞紀念日

    聖詠87:1-3、5-7

    聖詠第87篇唱出了天主對耶路撒冷的獨特的愛:天主喜愛它,勝過以色列的任何其他城市(參閱詠87:2)。基督宗教的傳統很容易從對這座城市的描述中認出天上的耶路撒冷,但這首聖詠也被用在熙雍最光榮的女兒「榮福童貞瑪利亞」的紀念日里。從教會宣揚福音開始,道成肉身之天主之母及教會之母瑪利亞的光榮事跡就廣為傳揚。

    第一個給瑪利亞以「教會之母」的稱號的是米蘭的主教聖Ambrose。而在幾個世紀後的1964年11月21日,原為米蘭樞機主教的教宗保祿六世,宣佈瑪利亞為「教會,即所有基督徒的至聖母親」。此公告是在梵二大公會議的第三次會議閉幕時發佈的,有人說克拉科夫的主教Karol Wojtyła,即未來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促成這一公告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雖然在聖Ambrose和聖保祿六世之間跨了許多個世紀,但天主的子民始終承認瑪利亞在他們生活中的母親角色。這一信條源自聖經。在十字架下,耶穌讓瑪利亞作他所有門徒的母親(若19:25-27)。在《默示錄》中,「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默12:1)的神秘女人,象徵教會和瑪利亞,是「那些遵行天主的誡命,且為耶穌作證的人」的母親(默12:17)。

    幾個世紀以來,基督的跟隨者在有需要的時候會向瑪利亞尋求幫助。他們從加納婚宴中得到啓發,相信如果瑪利亞將他們的請求轉達給耶穌,奇跡就會在他們的生活中發生(參閱若2:1-12)。最古老的向瑪利亞的祈禱始於第三世紀,它證明瞭人們對瑪利亞為基督跟隨者代禱的力量的信心不斷增強:「天主聖母,今我罪人托居蔭庇之下;幸勿嫌所求者,凡遇急難與諸危險之中,救援吾人。卒世童貞哉!極榮哉!極殊福哉!」。

    然而,瑪利亞的強大幫助並不僅僅局限於個人。1571年的勒班陀戰役中,小規模的基督徒艦隊擊敗了規模更大的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穆斯林艦隊,人們相信這是受到了瑪利亞的影響。1920年發生在剛獲新生的波蘭共和國與布爾什維克俄國之間的華沙之戰的結果,也被認為是受到了瑪利亞的影響。一些天主教徒在波蘭首都上空看到了榮福童貞瑪利亞的顯現。

    聖Bernard Clairvaux(1090-1153)是著名的「又聖母經」的作者,這經文是我們在玫瑰經結束時所誦念的禱文。經過一千年的教會歷史,聖Bernard可以說:「從來沒有人不知道:投奔到【瑪利亞】庇護之下的人能夠得到救助。」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有更多的證據證明這一真理,所以我們來到瑪利亞面前祈禱:榮福童貞瑪利亞,教會之母,請為我們和整個世界祈禱。

    5m | May 28, 2023
  • 教會的靈魂

    甲年五旬節

    宗2:1-11;詠104;格前12:3-7、12-13;若20:19-23

    今日的聖道禮儀將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另一位護慰者——聖神身上,祂的到來,是耶穌在受難之前向宗徒們宣告了的(若14:16)。基督的門徒們曾用今天的答唱詠祈禱了九天:「主,求禰遣發聖神,使大地更新。」(參閱詠104:30)這也是教會史上的第一個九日敬禮,效果顯著。

    聖神降臨的故事(宗2:1-11)可以與巴貝耳塔的故事(創11:1-9)進行對比。建造巴貝耳塔是巴比倫帝國的一個建築項目,希望藉助一種語言和新技術,確立其聲譽以及對全人類的統治。它想要直衝霄漢,高置御座在星宿之上。這象徵巴比倫統治者的傲慢,企圖將自己與天主同等(參閱依14:13-14》)。而在晚餐廳中,由曾經的漁民、稅吏和罪人,偕同榮福童貞瑪利亞組成的一群,並沒有夢想聲譽和王權,而是用列國的語言宣告了天主的大能奇事(宗2:11)。

    按照以色列的傳統,五旬節是紀念天主將法律(Torah)授予祂子民的日子。然而,當民族不遵守這法律時,天主通過先知厄則克爾預言,祂將祂的神注入人民心中,使他們按照天主的誡命生活,遵守祂的法規(則36:26-27)。這一預言,就在門徒們領受聖神的洗禮(宗1:5,2:4;格前12:13)時應驗了。以前在西乃山刻在石版上的天主的法律,現在由天主刻在了我們的心頭上(耶31:33)。

    在《若望福音》中,耶穌向門徒們噓了一口氣,賜給了他們聖神。這氣息使我們想起賦予人生氣的第一口「氣息」(創2:7),以及厄則克耳關於復活以色列全家的「氣息」的預言(則37:9-12)。這氣息使倍感恐懼的門徒們轉變成勇敢的福音宣講者。他們生於聖神,自由地前往耶穌的神要帶他們去的地方(若3:8)。

    「除了天主一個外,誰能赦罪呢?」(谷2:2)就如經師們曾質疑耶穌在地上的赦罪權柄(谷2:10),今天也有許多人質疑教會的赦罪權柄。而復活的主的確與教會分享了這一權柄:「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罪,就給誰存留。」(若20:23)教會的使命是呼籲所有人「與天主和好」(格後5:20)。這種和好的職務(格後5:18)是藉聖神和三位一體天主的德能行使的。這在赦罪經文中顯而易見:

    「天上的慈父,因祂聖子的死亡與復活,使世界與祂和好,又恩賜聖神赦免罪過;願祂借著教會的服務,寬恕你,賜給你平安。現在,我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赦免你的罪過。」

    教會中聖神的臨在,也給「基督」一詞賦予了新的意義。現在我們可以談論「整個的基督」,就是頭——榮耀的耶穌基督,和肢體——所有受洗的人(格前12:12-13;《天主教教理》795)。聖神將信徒與耶穌、信徒與信徒結合在一起,使教會能宣告耶穌是主(格前12:3;默19:16),並為她配備了成長和使命中所需要的各種屬靈恩賜。聖神就是教會的「靈魂」!

    6m | May 27, 2023
  • 上主是正義的,他酷愛公正

    復活期第七周

    星期六

    詠 11:4, 5 and 7

    今天是聖神降臨節前夕。第一篇讀經選自《宗徒大事錄》的結尾,雖然聖保祿宗徒被軟禁,但「他仍宣講天主的國,教授主耶穌基督的事」(宗28:31)。今天,我們也結束了若望福音的誦讀,它陪伴我們度過了復活期的大部分時間。它以作者最後的見證結束:「耶穌還行了別的許多事跡,若要一一寫出,那末要寫的書,我想世界也容納不下」(若21:25)。在這兩篇讀經之間的答唱詠選自聖詠第11篇,引出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基礎一旦崩潰,義人尚有何為?」(詠11:3)

    今天,建立了近兩千年的天主教文化的基礎正在被摧毀。新的世界秩序正在我們眼前建立,它不想與天主教信仰和植根於猶太-天主教傳統的西方文化的價值觀有任何關係。我們無視上主的誡命,建立自己的善惡標準,我們相信科學技術,把宗教視為窮人、無權無勢者和未受教育者的「鴉片」。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除了美國,去教堂的人數正在下降。另一方面,在世界其他地方,基督徒正遭受迫害。我們的兄弟姐妹被關進監獄或被軟禁,不像聖保祿,他們被禁止宣講天主的國和教授主耶穌基督的事。那麼,當基礎崩潰時,我們能做什麼呢?將上主作為避難所(詠11:1)。

    聖詠第11篇的作者對上主表現出極大的信任,祂是公正的審判者,從天上的聖殿審察義人和惡人。耶穌曾經說過,天父「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瑪5:45)。但是,如果我們認為一個人是義人還是惡人對上主沒有任何影響,那我們就錯了。詩人宣稱上主痛恨強暴的人,酷愛公正(詠11:5,7)。在略過的聖詠第11篇第6節中,暗指了索多瑪和哈摩辣的毀滅(見創19:24-29),詩人宣稱或祈禱上主會懲罰惡人(詠11:6)。

    一個惡人掌權,而義人被告知要逃亡的社會,就像羅特離開索多瑪一樣,正在走向毀滅。在猶太人的傳統中,他們相信每一世代都有36位聖人,世界的命運取決於他們的虔誠程度。這源於箴言中的一句話:「義人卻根深蒂固」(箴10:25)。作為基督徒,我們說世界的命運取決於一個真正的義人,耶穌基督(見路23:47),他為贖全世界的罪而死(見若一2:2)。正是天主子以自己作贖罪祭,教會才得以誕生,並由聖神賦予權柄,向萬民宣講福音。這福音是人類唯一的希望。除了耶穌基督,無論憑誰,決無救援(見宗4:12)。是聖神把罪人變成聖人,把敵人變成朋友,建立新人,拒絕強暴,以仁愛為其生活方式。

    五旬節那天,這個小小的團體聚集在樓上的房間里,通過宣講福音和見證他們的生活,改變了他們的世界。我們蒙召對我們的世界做同樣的事情。我們蒙召去重建被摧毀的基礎,所以我們聚集在一起祈禱:聖神,請來,使大地煥然一新,更新我們的生命!

    5m | May 26, 2023
  • 跪拜在上主面前

    復活期第七周

    星期五

    聖斐理伯內利司鐸紀念

    詠 103:1-2, 11-12, 19-20ab

    聖詠103篇講述了上主的慈愛,體現在:是祂赦免了你的各種愆尤,是他治癒了你的一切病苦,是他賞賜你一生幸福滿盈,是他使你的青春更新如鷹(詠103:3.5)。就如上天距離下地有多麼高,他待敬畏他者的慈愛也多高;就如東方距離西方有多麼遠,他使我們的罪離我們也多遠;(詠103:11-12)。因這個事實,我們合理地贊頌上主聖名。

    希伯來語動詞「贊頌」與跪拜有關。詩人贊頌或跪拜在上主面前,以回應上主的一切恩惠。他告訴自己要認識到上主對他極其良善。在希伯來語中,回應問候「你好嗎?」,一般用「贊頌上主的聖名」,意思是「一切都好」。「聖名」這個詞指的是在出谷記中揭示的上主的神秘和不可言語的名字(見出6:2-3)。在我的國家,你仍然可以發現一些地區,人們用「願耶穌基督受贊美」這句話問候對方。

    但詩人也述說上主的天使也贊頌上主,跪拜在祂面前。古老的天主教傳說,上主創造了天使來服侍和敬拜他。然後,他給了他們一個即將發生的異象,即人類的受造和基督成人。上主吩咐天使敬拜基督,服侍人民。在《希伯來書》中我們讀到,當天主引領首生子進入世界的時候,說:『天主的眾天使都要崇拜他。』」(希1:6)。然後,在幾節之後,作者解釋說眾天使豈不都是奉職的神,被派遣給那些要承受救恩的人服務嗎?(希1:14)

    但是,傳說中最美麗的天使,路濟弗爾,意思是「明亮之星」,拒絕服從上主的命令,公開說:「我不會服務」。於是他和跟隨他的天使一起被趕出天堂(見默12:7-9)。聖奧斯定這樣評價這個故事:「驕傲使天使變成魔鬼;謙遜使人成為天使」。一個能跪拜在上主和基督面前的人,承認他虧欠上主最寶貴的兩個恩賜:生命和救恩。是祂創造了我們,又通過祂獨生子的救贖、復活和聖神的傅油更新了我們。

    斐理伯書說:「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聽到耶穌的名字,無不屈膝叩拜;一切唇舌無不明認耶穌基督是主,以光榮天主聖父」(斐2:10)。在默示錄中,上主寶座周圍的人都俯伏在上主羔羊面前(見默5:8)。我們也應跪拜在上主面前,但世界上仍有許多人既不贊頌上主,也不跪拜在他面前。他們不是不知道上主的一切恩惠,就是拒絕敬拜和事奉祂。我們能做些什麼向他們啓示上主的愛,體現在罪過的赦免、治癒病苦、使人幸福滿溢和青春更新上呢?

    5m | May 25, 2023
  • 圓滿的喜悅

    復活期第七周

    星期四

    詠16:1-2a and 5, 7-8, 9-10, 11

    有一首天主教贊美歌的名字取自《聖詠》16篇的最後一節:「在祂面前有圓滿的喜悅」。詩人說,與天主同在,有圓滿的喜悅,但在我們的世界里,要找到真正的喜樂並不容易。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名言是「大多數人都過著平靜而絕望的生活」,教宗保祿六世(Pope Paul VI)寫道,「技術社會成功地增加了獲得快樂的機會,但在產生喜樂方面卻非常困難」。這些說法是正確的嗎?如果是正確的,那麼讓我們當代人絕望的原因是什麼?

    我對聖保祿宗徒寫給斐理伯人的書信印象深刻。這是保祿宗徒在獄中寫的最喜樂的書信。保祿宗徒不知道他是否會活著離開監獄,但他寫信給他的收信人:「在主內,要常常喜樂」(斐4:4)。監獄和單獨關押不應該是我們社會中最令人沮喪的地方嗎?然而,我們發現不只是聖保祿,幾個世紀以來,許多基督徒都在悲劇和苦難中找到了喜樂。另一方面,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先進和最富裕的社會中,抑鬱症正日益盛行。我們甚至聽說主教和神父因嚴重的抑鬱症而辭職。

    葛培理曾經訪問過一個地方,在那裡遇到了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富人擁有大量財產,住在豪宅里,另一個人是傳教士,在窮人中間過著簡樸的生活。然而,富人對他的生活感到痛苦,而另一個人卻洋溢著喜悅。為什麼?我們不是常常聽說金錢可以使我們快樂嗎?那些以世俗標準衡量成功的人難道不應該洋溢著喜悅嗎?然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最悲慘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豪華場所的人。佛萊迪·摩克瑞憑借他的歌曲積累了大量財富,然而在他去世前的一次採訪中,他說他感到孤獨。一個在全球擁有數百萬粉絲的人承認,他的生活中缺乏「一段充滿愛的、持續的關係」。

    葛培理說,他最大的快樂來自與基督交談和聆聽基督的聖言,他的遺憾與時間的使用有關:他應該花更多的時間與家人在一起,並在祈禱中與主交談。當我反思我的傳教生活時,我意識到我們常常忙於為主作工,而忘記了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耗盡了精力,也失去了喜樂。聖保祿明確指出喜樂是聖神的恩賜,耶穌說他的喜樂可以使我們喜樂圓滿無缺(迦5:22;若15:11)。因此,也許我們當代社會被抑鬱和絕望所困擾的原因在於我們與主漸行漸遠。我上面提到的一首天主教贊美歌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願意讓清晨的喜樂充滿你的生命和你的心嗎?」誰不想擁有這樣的喜樂呢?因此,我們受邀把自己交給耶穌,洗淨我們的罪惡。因為"寬恕帶來的喜悅比黎明更有活力"你願意到基督這裡來,在祂裡面找到喜樂嗎?

    5m | May 24, 2023
  • 救恩史的三個階段

    復活期第七周

    星期三

    詠68:29-30, 33-36ab

    從週一開始的答唱詠均選自聖詠68篇。這篇聖詠突顯上主從西乃山到熙雍山,然後上升「高天」的旅程(見詠68:34)。一些注釋認為,在這段「旅程」中,救贖史分為三個階段。西乃山與上主頒布法律有關,熙雍山是上主的居所,最後一個階段展望未來,那時許多民族將敬拜以色列的天主,世上的君王都將向他獻禮(見依2:2-4;米4 - 3)。

    菲立浦·詹金斯(Philip Jenkins)的著作《失落的天主教歷史》(The Lost History of Christianity)的封面上有一張古老的天主教地圖。地圖呈三葉草的形狀,每片葉子代表一個大陸——亞洲、歐洲和非洲,由耶路撒冷連接在一起。幾個世紀以來,這張地圖代表了天主教的發展,它始於耶路撒冷,世界的中心,耶穌死亡和復活的地方。一千年來,天主教的發展似乎勢不可擋。世上的國家——中國、印度、波斯、亞美尼亞、敘利亞、北非和整個歐洲——都承認天主的大能,並承認主耶穌的名。但是,正如詹金斯所寫的那樣,「這個古老的世界滅亡了,被摧毀得如此徹底,以至於除了學術專家之外,所有人都忘記了有關它的記憶」。

    「天主,以色列的天主,在聖所中顯得可敬可畏」(詠68:36)。耶路撒冷的聖殿是建築設計的傑作。在福音中有這樣的表示,當門徒對耶穌說:「師傅!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建築(谷13:1)。今天,在耶路撒冷的聖殿遺址是清真寺,只有著名的西牆從以前的聖殿中保留下來。但是,還有另一個避難所揭示了我們上主的偉大,那就是宇宙。在依撒意亞先知書中,上主這樣說:「上天是我的寶座,下地是我的腳凳,你們還能在那裡給我造殿宇,建我休息的地方呢(依66:1)?聖斯德望在評論這段話時說:「但至高者本不住在人手所建造的殿宇中」(宗7:48)。那麼天主住在哪裡呢?

    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詩人說上主「駕御高天穹蒼」(詩68:34),這句話可以指向新約中提到過幾次的天上的耶路撒冷(見迦4:26;希12:22;默21:10)。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在地上本不可能為祂建造合適住所的可敬可畏的上主也住在我們中間。猶太人的傳統認為,上主住在那些讓祂進入他們內心的人中間。聖保祿提醒我們,自從我們受洗後,我們就成為上主活的殿宇,因為聖神住在我們內(見格前6:19-20)。

    在天主教的教導中,我們也把救恩史分為三個階段:聖父的時代,對應於舊約;聖子的時代,對應於新約;聖神的時代,從五旬節開始,充滿聖神能力的教會的時代。只有服從聖神的引導,我們才能完成我們的傳道使命,帶領萬民歸向十字架上的基督,祂是我們救恩的泉源。

    5m | May 23, 2023
  • 豐盛的雨

    復活期第七周

    星期二

    聖詠 68:10-11, 20-21

    我們今天在禮儀中聽到的《聖詠》第68篇的片段提到了上主給他的產業下了 豐盛的雨(見詠68:10)。古代拉比教導說,如果沒有地球或雨水,我們就不會存在。在《創世紀》2:4-25的第二段創宇宙記中,人類是從被霧氣滋潤的地面上創造出來的(見創2:6-7)。在古代,巴勒斯坦的肥沃完全依賴於來自西邊地中海的年降雨。如果這場雨沒有實現,那麼它將對生活在那裡的人們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申命記》將應許之地描述為 "是一個有山有谷,有天上的雨水所滋潤的地方"(申11:11)。此外,每年的雨水與對上主誡命的順從有關。我們在該書中進一步聽到,如果人們服從上主的指示,愛他並侍奉他,他就會給他們 "的土地降下時雨,秋雨和春雨;必使你豐收五穀、新酒和新油。也必使田野給你的牲畜生出青草;如此你必能吃飽「(申11:14-15)。在這裡,我們偶然發現了一個在我們討論生態和創造時很少提及的見解,即我們不服從上主的命令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產生負面影響。聖經作者警告他的讀者,如果他們去追求假神,上主 "使蒼天封閉,雨不下降,地不生產,你們必由上主賜給你們的肥美土地上迅速滅亡"(申11:17)。

    豐盛的雨是上主保佑和照顧人民的標誌。隨著雨水的到來,生命得以恢復,有需要的人可以期待豐收,使他們的心充滿喜悅。但是古代的聖經注釋者也從隱喻的角度解釋了雨,在其中看到了上主在西乃山賜給人們的托拉的象徵。托拉的禮物是上主對人民的愛和關懷的標誌。順從它,就有生命,就有上主的豐盛祝福。對於基督徒來說,豐收的雨水可以與復活的基督從天父那裡派給他的教會的聖神禮物聯繫起來。他像露水一樣落在我們乾涸的石頭心上,把它們變成了肉體的心。他將上主的誡命寫在我們的心上,使我們有能力在順服中生活。

    我小的弟弟曾經參加過為期兩周的天主教青年營。在那次夏令營的開始,他們用歌聲召喚聖神,」像復興的雨,聖神降臨"。他們的祈禱非常有效,以至於整個夏令營期間下了兩個星期的雨。在我國還有一首基督徒歌曲,把上主的愛比作"溫暖的雨"。聖保羅寫道:"天主的愛,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羅5:5)。聖神是生命的主和賦予生命者。他通過他的創造能力重新創造我們,把我們內心的沙漠變成了水的泉源,他恢復了我們枯萎的心,使我們的生命復蘇。

    4m | May 22, 2023
  • 願天主興起,使祂的仇敵四散

    復活期第七周

    星期一

    聖詠68:2-7ab

    聖詠第68篇慶祝天主戰勝了祂的仇敵並選擇耶路撒冷作為祂的統治之地。此篇聖詠一開始就宣告,當天主興起時,祂的仇敵就會四散(詠68:2)。當以色列人在曠野中行進時,「三天的路程中,上主的約櫃走在他們的前面,為他們尋求休息的地方。」(戶10:33)。然後,《戶籍紀》繼續說:「當約櫃起行時,梅瑟就說:‘上主,請你起來,使你的仇敵潰散,使懷恨你的由你面前逃走。’在約櫃停留時,他就說:‘上主,請歸來,住在以色列千家萬戶中。’」(戶10:35-36)。約櫃也被帶入戰場,以確保勝利;但人們很快就意識到,即使有約櫃在他們中間,如果他們過著有罪的生活,他們也會輸掉戰鬥(參閱撒上4)。

    約櫃與天主的子民一起從西乃山去到熙雍山。在那裡,它被放置在撒羅滿王所建造的聖殿中,被視為天主在地上的寶座。西乃山有2285米高,而熙雍山海拔不到800米,天主卻選擇居住在這座小山上,而不是在高聳的山上。然而,就如若人們在生活中無視天主的盟約,約櫃的存在也不能保證戰鬥的勝利一樣;如果人們在生活中不考慮天主,建在熙雍山上的聖殿也不能保證人民的安全。

    如果天主的仇敵由祂面前四散和逃竄,那麼義人就會在天主面前踴躍歡樂。那些義人是誰?在《創世紀》中,我們讀到:「諾厄是他同時代惟一正義齊全的人,常同天主往來」(創6:9)。我們知道,他和他的家人是唯一在洪水中幸存的人。達味在他的歌中指出,當一個國王主持正義時,他就是義人。《箴言》中說,義人是服從天主的人,當正義得到伸張時,他就會感到喜樂(參閱箴21:15)。

    「天主給無靠的人備妥房屋」,這一描述可以指涉將應許之地賜給後來成為一個民族的雅各伯家族,但它也可以指涉聖經中的個人經驗。例如,盧德,身為摩阿布人的她在白冷,在猶太民族中找到了自己的家,並成為了達味王的曾祖母(參閱《盧德傳》)。另外,天主「引被擄的人重獲自由」的敘述,讓我們想起了若瑟被賣到埃及,被他的主人扔進牢獄,之後被提升為埃及的第二把手的故事。但這一敘述也可以指涉整個以色列民族出離埃及的奴役,邁向自由,邁向應許之地的繁榮。

    聖詠作者對以色列歷史和特定聖經故事的影射,使閱讀聖詠成為一種瞭解聖經所記錄的救恩史的練習。耐心的讀者可以找到比本反省所提到的更多的典故,並且應該能夠將聖詠與福音聯繫起來。耶穌在宣講福音時,也是以類似的表達開始的,即說天主是弱者的護衛者,是被囚禁者的釋放者(參閱路4:18-19)。而古耶路撒冷城牆外的哥耳哥達小山,成為了人類的救贖之地。借著從墳墓中復活,耶穌「解除了率領者和掌權者的武裝,把他們公然示眾,仗賴十字架,帶著他們舉行凱旋的儀式」(哥2:15)。

    5m | May 21, 2023
  • 耶穌還要再來

    耶穌升天瞻禮

    宗1:1-11;詠47;弗1:17-23;瑪28:16-10

    「沒有人上過天,除了那自天降下而仍在天上的人子。」(若3:13)3月25日,天主聖言有如一名強力勇士,從天上降到世上,來拯救墮落的人類。當無染原罪聖母瑪利亞說出「Fiat」(路1:38)時,道成肉身的奧跡便開始了,「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若1:14)。今天,聖史路加描述天主聖言升天的場景。人子將我們得蒙救贖的人性帶到父家。

    「有塊雲彩接了祂去。」(宗1:9)有關那塊雲彩後面所發生的,達尼爾先知有所描述。人子要「乘著天上的雲彩」而來,走向那「萬古常存者」,並領受「統治權、尊榮和國度」(達7:13-14)。瑪竇沒有描述基督升天的場景,但我們可以推測,從耶穌在耶路撒冷復活,到祂與門徒們在加里肋亞見面,期間祂定是升到了父那裡,去領受「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瑪28:18)。那是什麼樣的權柄呢?

    我們在《瑪竇福音》中讀到,耶穌在派遣十二宗徒去「以色列丟失的羊」那裡之前,授予他們驅除不潔邪魔、醫治各種病痛的權柄(瑪10:1)。那是為了善,為了人類得救的權柄。這在耶穌升天後發生變化了嗎?沒有!人子仍然授予教會祂的拯救德能,而不同的是,如今的福傳使命覆蓋了全世界(瑪28:19-20)。此外,自從祂升天之後,人子的權柄就是「永遠的權柄」(達7:14),整個宇宙都屈服在它之下——包括看不見的靈界掌權者(弗1:21-22;斐2:9-11)。

    就在人子坐於父的右邊那一刻(弗1:20),教會開始了她的使命。當天主派遣梅瑟帶領以色列民出離埃及的奴役時,祂保證自己必與他同在(參閱出3:12)。當復活的基督派遣門徒們往全世界去時,祂同樣保證「與你們同在」(瑪28:20)。故此我們可以說,如同「我是」派遣了梅瑟(出3:14),同樣,「我是」也派遣了教會。耶穌的確是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瑪1:23)。祂不僅在此世與我們同在,直到歷史的終結(瑪28:20),祂還要在新天新地裡與我們同在,直到永遠(默21:3)。

    「萬有的統治者」基督,派遣祂的門徒們往普世去,「使萬民成為門徒」(瑪28:19)。「使人成為門徒」的過程中包括兩項活動:施洗和教導。洗禮,使我們與基督結合,使我們成了天父的義子和聖神的宮殿。而教導(教理講授),旨在建樹我們的信德,使我們「認清祂的寵召有什麼希望,在聖徒中祂嗣業的光榮是何等豐厚;祂對我們虔信的人所施展的強有力而見效的德能是怎樣的偉大」(弗1:18-19)。但是在這使命開始之前,門徒們要等待那自高天而來的德能(路24:49),也就是聖神的降臨。

    「他們向天注視著」(宗1:10),要透過接祂離開他們視線的那塊雲彩,看見「天開,人子站在天主右邊」(宗7:56)。基督登上了祂的寶座,但他們仍留在世上,肩負福傳使命,心存耶穌再來的許諾(宗1:11)。儘管他們皆大歡喜地返回耶路撒冷(路24:52),但他們始終期盼著耶穌。無論他們到哪裡傳福音,總是以祈禱相隨:「主耶穌,請來吧!」(參閱默22:20;格前16:22)禰怎樣升天,也怎樣降到我們中間吧(宗1:11)!

    6m | May 20, 2023
  • 上主至高至尊

    復活期第六周

    星期六

    詠 47:2-3, 8-9, 10

    在聖詠集的開頭,第2篇聖詠中,我們聽到了世上列王和諸侯反抗上主和祂的默西亞(見詠2:1-3)。這種反抗在我們當代文化中是顯而易見的,激進的無神論宣稱上主並不存在,並建立了自己的道德標準。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基督徒遭到迫害,也明顯地體現了這種反抗。然而,幾個世紀前,詩人設想了一個時代,萬民的王侯與以色列人聚集在一起,承認亞巴郎的上主的普遍主權。聖詠47篇的最後一節說:「萬民的王侯聚集起來,要作亞巴郎天主的子民」(詠47:10)。這是期盼還是預言?

    天主教神學的一個分支是關於死亡、審判和每個人以及整個人類的最終命運,被稱為末世論。我希望這不會讓很多人感到驚訝,教會將從五旬節開始的救贖時期定義為「末世」,就是我們現在所生活的。這個「末世」將在基督光榮地再臨時完成(參見天主教教理,2771)。在五旬節和基督再來之間的這段時間里,教會宣講救恩的福音,幾個世紀以來,這宣講吸引了許多人相信永生的天主。但是,這種宣講往往是在許多「萬民的王侯」反對福音和摧毀教會的迫害中進行的。那麼,我們將見證所有國家都將進入教會並接受上主主權的時代來臨嗎?

    復活的基督向門徒們宣佈「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他(瑪28:18),聖保祿寫道,「天主極其舉揚耶穌基督,賜給了他一個名字,超越其他所有的名字,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聽到耶穌的名字,無不屈膝叩拜;一切唇舌無不明認耶穌基督是主,以光榮天主聖父」(斐 

    2:9-11)。最後審判的比喻講的是人子光榮的來臨,審判萬國(參閱瑪25:31-46),天主教教理教導說,「面對作為真理的基督,每個人與天主的真實關係將決定性地披露無遺」(天主教教理,1039)。但我們不知道這種情況何時發生。「對大地及人類終窮的時刻,我們一無所知,亦不知萬物將如何改變」(天主教教理,1048)。

    聖經和教會的教導清楚地表明,每個人都必須站在「基督的審判台前,為使各人藉他肉身所行的,或善或惡,領取相當的報應」(格後5:10)。這也包括這個世界上的強者,詩人所描述為「大地的權貴」。儘管他們對人民擁有巨大的權力,但他們也將受到審判。我擔心他們中的許多人將受到的審判會與巴比倫帝國的最後一位國王貝耳沙匝所受到的審判相媲美:「默乃,默乃;特刻耳,培勒斯」(見達5:25-30)。詩人提醒這個世界上有權勢的人,不管他們喜歡與否,他們都屬於至高至尊的上主(詠47:10)。

    5m | May 19, 2023
與聖經同行
Loading...